警惕家庭不合理用药现象
2010-03-29 21:58:10   来源:   作者:药剂科

许多人在偶感小病后,懒得去医院,而是根据病情自我判断,直接到药店购买非处方药(即OTC药物),用以缓解轻微短期病症及不适。应该说,用OTC药物治疗轻微病症并按规定方法使用是安全有效的。 
      但是,OTC药物并非一定没有副作用。据报道,我国不合理用药占12%~32%,这是指医院用药的情况。家庭不合理用药则超过了30%,其中主要是非处方药中毒和非处方药引起的不良反应。
使用药物中的七种错误
      一、“老毛病”现象:某些患者凭着自我感觉不适,或个别明显体征,自我判断是“老毛病”,便不假思索选用过去曾用的某药。如此这样反复选用某药,将会造成一些不利因素。有可能因某种药的多次反复使用,而产生药源性疾病。而且老毛病复发,其诱发因素并非相同,某些临床体征并非完全一致,原来所用药物也难以兼治新出现的并发体征;其次,反复长期使用某种药极易产生耐药性,使某药用量要加大,但效果并不佳,毒副作用反而增强,导致病情恶化。
      二、随意增减药物用量:有些病人用药不能按时定量,疗程不分长短,忘服、漏服、乱服现象时有发生。究其原因:有的病情稍有好转,不适感觉明显减轻时,就不想再用药;有的因工作忙或其他原因,用药不便而忘服;有的为治病心切,急于求成而乱服,使用剂量随意加大,或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品种。这种不规范用药,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,易导致耐药菌种增多和二重感染等,使病情复杂化,给治疗带来困难。因此,使用非处方药,应该参照药物说明书上的规定,严格掌握用量和疗程,这样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有效。
      三、自诊不明,模仿他人用药:有的病人自诊不明确,感到某种疾病症状与他人相似,就模仿他人用药,却忽视了一人会有多种疾病共存,同一种疾病会有多种症状同时出现的可能性,即使疾病相同,人与人之间还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同诱发因素等。如常见的细菌性肺炎,共同的临床表现为发热、咳嗽、咯痰、胸痛、白细胞数增高等,按病因不同,可分为链球菌性肺炎、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、绿脓杆核菌性肺炎等,根据其致病菌种,症状性质、急缓程度等不同情况,所用药物也就必然不同;还应该注意到同一药物对于不同的病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。因此,要因病、因人科学地使用非处方药物,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。
      四、多药并用:部分人有这种心态,对一时难以确诊的疾病,采取多药并用,认为可达到防治兼顾,事实上无指征的多药并用,必定会搅乱人体正常防御功能,易引起药物与药物、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,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,有时会产生并发症使病情加重,有时会掩盖病情症状,延误对疾病准确诊断和治疗的机会。所以对可用可不用的药物不要用,能用单一药物就不宜多药并用。
      五、家庭药品久备不常用现象:有些人为备急用,总是多买些药作为家庭备用药,以便偶尔用之。由于患者缺乏对药物基本知识的了解以及家庭保存条件的限制,不能按药物的特性加以贮存保管,有些药物因吸潮、霉变、过期而造成浪费。因此家庭用药不宜久备,不宜多备,在保管上要按照药物的理化性质,采取避光、防湿、低温、密闭等相应措施,经常查看、更换、确保家庭备用药品的质量。
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,提倡建立自我保健用药记录卡,详细记录健康状况、所生疾病发展过程、所用药品名称、用法用量以及用药前后变化情况等内容,作为自身保健档案资料,通过这样不断对比分析,总结经验教训,对科学、合理使用非处方药物、提高健康素质将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 
      六、忽略过敏体质:特异质病人用药要格外小心,因为,许多药物具有过敏作用,这对有过敏体质的人,几乎防不胜防。所以用药前要仔细询问病史和药物过敏史,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,尤其是过敏体质的患者。
      七、认为中药没有不良反应:中医理论讲究“辨证论治”,同样是一种中成药,对证运用效果十分理想,如果不对证就有可能加重病情或发生不良反应。例如:抗感冒类的羚翘解毒片,对外感风热、热毒之症效果十分理想,反过来,如果外感风寒服用此药,只会加重病情。再如镇咳化痰止喘类的川贝止咳露,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效果十分理想,可若用于肺热咳嗽者,则会加重症状,道理跟前面讲的一样。还有防暑降温的常用外用药品风油精,每年的高温季节,许多单位都将此种药物当成防暑降温用品发给职工。这种药的配方中含有水杨酸甲酯,可引起与正红花油相似的中毒症状;风油精还可引起过敏反应,导致多型性红斑、荨麻疹及过敏性损害。因此,我们在使用风油精时,尽量外擦用,量不要太大,如内服尤其要慎重。


相关热词搜索:用药 现象 家庭

上一篇:合理用药的八项注意
下一篇:别躺着服药

分享到: 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