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早期改变——不健康生活方式
主动控制——各种危险因素
达到——降低发病率
二、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
高血压、心脏病、吸烟、血脂异常、糖尿病、饮酒
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
血液流变学异常
其他:肥胖、高半胱氨酸血症、缺乏体育活动、饮食营养素摄入不合理
三、高血压 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
控制收缩压、舒张压——同等重要
重点——收缩压达标
血压<140/90mmHg——明显减少脑卒中和冠心病
糖尿病和肾病患者,降压目标——<130/80mmHg
四、心脏病
心脏病患者发脑卒中危险是常人2倍以上
心房纤颤是导致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
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每年发生卒中的危险性为3~5
建议:
非瓣膜病性房颤用华法令或阿斯匹林抗栓治疗
冠心病高危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(75~125mg/日)
五、吸烟
诱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
长期被动吸烟也可增加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
吸烟与出血性脑血管病是否有关尚无证据
六、血脂异常
血脂异常——独立危险因素?
他汀类药物预防治疗可使缺血性脑卒中减少19~31
血清总胆固醇过低(<140mg/dl),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
ATPⅢ将代谢综合征——降低风险治疗次要目标
代谢综合征特征性因素:
腹型肥胖
血压升高
胰岛素抵抗(伴或不伴糖耐量异常)
栓塞和炎性反映状态
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确定(ATPⅢ)具有上表中所列出的三个危险因素者,可诊断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
TRONG>建议:
高血脂症伴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吸烟等危险因素应予以——“治疗性生活方式”(TCL)治疗:
减少饱和脂肪酸(<总热量10)和胆固醇(<300mg/日)摄入
选择加强降LDL食物如植物甾醇(2g/日)和可溶性粘性纤维(10-25g/日)
减轻体重、增强有规律的体力活动
既往卒中或冠心病,TC高于5mmol/升,采用他汀类药物
TIA或缺血性卒中合并胆固醇升高,建议用他汀类药物或其他措施降低胆固醇水平
七、糖尿病
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
Ⅱ型糖尿病病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两倍
美国TIA防治指南建议:
空腹血糖应小于7mmol/L(126mg/dl)
必要时通过控制饮食、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来控制高血糖
八、饮酒
人群研究证据显示:酒精摄入量
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关系
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目前仍有争议
有些研究认为:
每天喝酒两杯(2 drink)以下——保护作用
每天饮酒大于5杯——梗塞危险性增加
不宜向不饮酒的人推荐用饮酒预防脑卒中
九、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
国外研究:
65岁以上人群有7-10男性和5-7女性颈动脉狭窄大于50
TRONG>建议:
重度颈动脉狭窄——动脉内膜切除术
手术风险较大、无法手术——血管内介入治疗
颈动脉血管有病变者应定期做B超随访
十、血液流变学异常
中国AST及国际EST证实:
脑血管病急性期使用阿司匹林,减少病死率和复发率
血浆纤维蛋白原(FIB)水平增加为脑卒中危险因素
EUSI提出
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用安克洛酶降纤——改善患者预后
近期国内完成RCT证实:
早期应用蛇毒药物——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FIB水平,减少卒中的复发率
纤维蛋白原应降低至何种程度?
如何减少出血并发症等问题?
针对血液流变学异常较为肯定的治疗措施:
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:阿司匹林、抵克力得、血小板活化因子(PAF)受体拮抗剂
红细胞压积增高可采用人血白蛋白、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血液稀释疗法
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采用降纤酶、小剂量尿激酶或吲激酶
高切血液粘度增加提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,可用己酮可可碱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
十一、其他危险因素
肥胖
超过标准体重20患高血压、糖尿病或冠心病危险性明显增大,高血压患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2.9倍。
高半胱氨酸血症:
高半胱氨酸血症与卒中发病有关。空腹血浆半胱氨酸≥16&mio;mol/L 为高半胱氨酸血症。
缺乏体育活动
规律体育活动——提高血浆t-PA活性和HDL-C水平,降低FIB和血小板活动度
建议:
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3~4次适度体育锻炼活动,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
饮食营养素摄入不合理
脂肪和胆固醇的过多摄入
食盐量过多
建议:
总脂肪摄入量应小于每日能量的30
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(小于日摄入能量10)
胆固醇摄入量(<300mg/日)
限制钠盐摄入(<8g/日)
十二、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
首次卒中后6个月内——卒中复发危险性最高阶段
二级预防主要目的
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
寻找意外事件发生
